第162章 保护中医-《鹰酱放了一个疯子,兔子挺起脊梁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"孙老,您这诊所......"等病人走后,陈樾欲言又止,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茶杯边缘。

    "听说了,新政策嘛。"孙老笑了笑,露出几颗孤零零的牙齿,眼角堆起深深的皱纹,"我祖上三代行医,到我这代要断喽。那些考试,我这样的老头子哪考得过?"他指了指书架上厚厚一摞医学教材,"我孙子给我找来的,什么解剖学、生理学,看得我头晕眼花。"

    陈樾的心揪了一下,他翻开笔记本,详细记录了孙老的情况:行医六十余年,擅长儿科和内科,祖传的"孙氏脾胃方"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奇效。临走时,孙老从里屋拿出一个蓝布包裹,小心翼翼地解开,里面是一本手抄的《临证心得》,纸张已经泛黄,边角处有些虫蛀的痕迹。

    "拿着吧,"孙老的声音很轻,却像重锤敲在陈樾心上,"总比跟着我进棺材强。这里面记着我六十年来遇到的疑难杂症和对应方子,或许...或许以后还有人用得上。"

    2月10日

    厚达五十页的《关于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建议》终于完成。陈樾揉了揉酸痛的手腕,指关节因为长时间的书写而微微发红。封面上"陈樾呈"三个字写得格外用力,墨迹在灯光下闪闪发亮。他亲自驱车前往卫生部,黑色的红旗轿车在雪后的街道上缓慢行驶,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。

    "张部长,您看看这个。"陈樾将材料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,手指点着其中一个案例,"陕西铜川有位姓马的老先生,祖传的骨科手艺,治疗跌打损伤远近闻名。现在因为考不过解剖学,要被取缔行医资格。这合理吗?"

    张部长推了推金丝眼镜,眉头越皱越紧。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,在他花白的鬓角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"陈老,医疗安全确实需要规范......"他翻动着文件,纸张发出沙沙的响声。

    "那就用中医的方式规范中医!"陈樾激动地拍了下桌子,茶杯里的水晃了出来,在桌面上留下一圈水渍,"用西医的标准考核中医,就像用秤称温度一样荒唐!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,跟西医的还原论根本是两套体系!"

    办公室里的气氛一时凝固。张部长摘下眼镜,用绒布仔细擦拭着镜片,似乎在思考该如何回应。墙上的挂钟发出清晰的滴答声,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。

    "这样吧,"张部长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,"我召集一次专题会议,请几位老中医和专家一起讨论。您把您了解到的典型案例都整理出来,我们好好研究一下。"

    2月13日 卫生部会议室

    会议室里烟雾缭绕,二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和卫生部的官员们分坐长桌两侧。陈樾坐在中间位置,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本。会议室墙上挂着"救死扶伤"的书法横幅,红木会议桌被擦得锃亮,反射着头顶日光灯的白光。

    "各位老先生,"张部长环视众人,声音在宽敞的会议室里回荡,"今天请大家来,就是想听听大家对中医管理的意见。最近我们收到不少反映,说现行的医师资格考试对老中医不太公平......"

    一位来自四川的老中医颤巍巍地站起来,他的背已经驼了,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拐杖。"我十六岁跟师学医,现在七十六了。"老人的声音有些嘶哑,但吐字清晰,"去年考试,问我'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',我答不上来。可我能治好病啊!"他激动地拍着胸脯,发出沉闷的响声,"我们镇上的人,谁没找我看过病?三十年前县长夫人的怪病,大医院都查不出原因,我三副药就给治好了!"

    会议室里响起一阵附和声,几位老中医纷纷点头。陈樾注意到角落里一位戴金丝眼镜的年轻干部在撇嘴,小声嘀咕:"没有科学依据......"年轻人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西医术语,钢笔在指间快速转动着。

    "这位同志,"陈樾直接点名,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,"你感冒时吃不吃姜汤?"
    第(2/3)页